探索科创走廊建设的“中国模式”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图一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图片来源网络)
一是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关键支撑,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依托五地的创新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培育形成一批万亿产值的新兴产业,夯实实体基础,全面支撑科创走廊的引领性发展。
二是建立了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科创走廊在建设中不断优化各类创新机制,使走廊内的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要素以及各类信息资源可以无阻流动。例如出台了支持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的政策措施;组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与港澳共同研究出台允许科研、医疗仪器设备及药品在港澳和走廊内地异地购置使用政策等[2],利用政策的制度优势,打破创新资源流通的区域阻隔,极大降低湾区企业的创新成本,也使得走廊内各区域可以优势互补、借力提升,真正做到协同创新、共荣发展。
三是推动“研发资金-制造-基础研发”一体化。依托香港、广州、深圳三大创新主引擎功能,不断加强三地创新要素的顺畅流通。广州、香港集聚了一批优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集聚了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和全球创新引领型的龙头企业,在各类应用和研发领域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以创新“廊道”连接,加之东莞等地的制造业基础和优势,大大加强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流通和集聚。
四是致力于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规划纲要内提出一系列举措,优化提升湾区创新创业氛围。如鼓励港澳在走廊内设立创投风投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孵化基金,设立“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科研成果转化联合母基金,建立天使投资风险补偿制度、科技金融支持平台等,提高内地和港澳资本在走廊内双向流动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各类创新举措的提出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拥聚大湾区,形成正向的发展促进作用。
五是不断加强创新类基础设施建设。科创走廊重视发挥各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五地资源基础优势不断叠加,合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布局了如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走廊内基础研究和应用类基础研究的水平。目前走廊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0余家,近30个重点创新型平台,130余家面向港澳创新孵化基地,7.8万件专利授权等,展示出走廊无限的创新活力。
杭州城西科创走廊

图二 杭州城西科创走廊
一是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链定位基于杭州产业基础优势和落实国家战略,形成“123X”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数字科技产业集群,主攻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5G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贸易等先发优势明显且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突出高、精、尖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金融科技、创投产业、人力资本服务三大科技服务产业;前瞻布局新材料、量子科技等若干未来产业。
二是全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重大载体平台。城西科创走廊先后集聚了浙大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杭州云栖工程院等省级研发机构,打造了青山湖微纳智造小镇、滨河产业园区、云谷小镇等一批产业载体,通过加强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创新中心、国家级研发机构等优质创新资源平台的搭建,带动提升整体区域创新能级。
三是大规模集聚国内外高端科创人才。城西科创走廊编制了全省首部跨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人才驿站,在高层次外籍人才留华等居停留政策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各类人才的集聚创造了绝佳的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目前,走廊内已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8000多名,“国、省千”人才500余人,是全省人才最为密集、活跃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人才集聚地,吸引众多优秀人才集聚。
四是强化“智治”创新体制机制。走廊不断建立优化协同管理机制,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上统一规划部署,而在建设、招商和财政管理上做到分管和配合。不断探索全域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数字化的管理平台,打通各类数据堵点,探索全新的治理模式和创新机制。
五是打造国内最便捷的交通和服务设施。不断提升走廊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依托铁路枢纽核心,不断优化轨道交通的布局,织密高快速路网和城市道路路网,构建涵盖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区域主次干路网、客货运枢纽、慢行系统的大交通网络。此外,走廊不断提高区域的宜居品质,增设大量教育、医疗、文体休闲等场地设施,打造具有样板价值的“未来社区”。
科创走廊建设的“中国模式”
中国科创走廊的建设从无到有,发展速度惊人。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逐渐从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到结合地区经验进行制度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极具中国区域发展特色的科创走廊建设道路。总结中国知名科创走廊的建设历程和经验,形成以下几大建设关键:
锚定产业特色,实现分工协同。产业是发展的核心,科创走廊的建设,要充分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区域优势,加快培育走廊主导和未来产业集群,制定产业准入正面清单,鼓励支持一批创新活力强、辐射带动大的大型龙头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驻,强化产业链联动发展,夯实产业底座。同时,考虑走廊内各区域差异,确定各节点创新功能,合理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
强化产学研用,构建创新平台。重点加强高能级载体平台建设,整合国家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知名大学、科学家实验室和研究所等创新平台资源,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推动世界最前沿科技的研发和转化。以政府或大型企业、高校为主体,搭建各类资源共享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鼓励各类合作创新模式的衍生发展,顺畅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市场化推动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等技术交易。
聚焦开放政策,政企合作共治。全面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的各类体制机制,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人才流动、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各类政策创新,共建共享各类资源。同时,利用政府(行政影响力)+企业(市场驱动力)并驾齐驱,多层级协同推进。政府重点聚焦协同创新改革试点,探寻各类适宜的制度革新,同时,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区域大规划,形成功能互补的空间布局,建立最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企业依托市场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具有市场选择性的科技创新内循环机制。
完善基础配套,优化营商环境。依托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流通需求,全面加强走廊沿线基础设施和“新基建”建设,做好交通、医疗、教育等设施规划布局,满足各类人才生活需求,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提高地区吸引力和宜居性。同时,做好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和培育工作,打造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大对科技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重视程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监管政策等全面落地。
[1] 《科创走廊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毛艳华.人民论坛.
[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