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兴产业“生态圈”是怎样“炼”成的?
2022年,嵊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全年完成亿元以上项目签约52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262.4亿元,列入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获批用地指标和新增能耗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翻开“成绩单”,可以看到在嵊州这片沃土之上,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活力旺盛。
今年,嵊州快马加鞭“拼速度”,化“起势”为“胜势”,众多项目并驾齐驱“抢时间”、拓市场,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能。而在这些项目之中,不乏来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新秀”。
为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和项目落户嵊州,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间,嵊州制定了怎样的策略?

鸟瞰嵊州经济开发区


在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的生产车间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夜晚时分,灯火通明的工厂还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总投资达130亿元,一期18条生产线已全面通线,在岗员工超过9000人,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作为嵊州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无疑见证着嵊州经济社会的“加速奔跑”,但在嵊州人眼中,这个项目还意味着城市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该项目落户后,浙江海威汽车二期等多个优质项目紧跟着入驻,还吸引到不少新能源装备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前来洽谈合作。不难发现,在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的“虹吸”效应之下,能够帮助嵊州快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兴产业体系,放眼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造等领域,扩宽产业市场,打开崭新的发展格局。
实际上,在嵊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嵊州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面对大开放格局提升带来的区位优势,和“头部”企业招引形成的集群优势,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产出推动大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并推动创新平台提能造峰、主体多元集聚、生态质优蝶变,真正让创新成为嵊州最鲜明特征和最强大动力。
在工业强市、项目为王的发展导向之下,嵊州新兴产业的生态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茁壮生长的幼苗到枝繁叶茂的大树,未来可期。例如,依托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目前,嵊州已经将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平台建设正式提上日程,计划围绕重点项目和企业,进一步强链补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2023年伊始,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首颗卫星“江苏测绘星”顺利发射升空,这对企业来说是一次突破,而对嵊州航天航空产业来说也是一则重大喜讯。原来,作为一家主营商业卫星的设计、研制和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企业,蔚星科技的总部及卫星研制基地项目已入驻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总投资约1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产大小卫星30颗至100颗。
商业航天产业在嵊州无疑是一枝“新秀”,一直以来,领带服装、厨具电器、机械电机是代表嵊州传统产业的三根支柱,然而,面对“瓶颈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活力旺、市场大、潜力足的优质新兴产业和项目,则成为城市间争相招引的“香饽饽”。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需求,嵊州求贤若渴的决心同样强烈,面对机遇果断出击,积极招引产业“后浪”加入城市发展新格局。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长鸿生物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园项目、浙江纳米抗体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年产45000克纳米抗体建设项目、贝达(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近年来,嵊州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通过定向招商、乡贤招商等方式,主动出击“吆喝”推介,积极招引了一批“高大上”的优质项目落户,借助这些“生力军”的力量,在当地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7个崭新的特色产业集群,“老三样”相对单一、固定的产业格局得到了提升和优化。
其实,早在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嵊州就举行了全市领导干部大会暨“奋战一季度、夺取开门红”动员部署会,笃定目标坚定信心,提出要超前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群,引领产业不断往“高”攀升、向“新”进军。
如今,在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的艇湖科技未来城里,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总投资达17.4亿元的艇湖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EPC项目也正在抓紧建设中,为企业和项目入驻夯实基础。作为嵊州市未来新兴产业提升先行区和高新产业发展龙头区,和加速推进剡溪创新带建设的核心地区举措,艇湖科技未来城里布局了5G、商业航天等尖端产业,蔚星科技等企业还将总部设在了这里,决心“扎根”嵊州,搭上这座山水城市以创新为引擎的发展“快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