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填平科研成果转化“鸿沟”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的关键环节。当前,很多企业因场地、资金、工程化等因素面临“中试难”,成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卡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近年来,上虞区抢抓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探索“政府+市场”合作模式,联合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助力一批创新成果实现迈向产业化的“最后一跃”。

 

一起走进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科中试基地,看上虞如何不断探索中试新路,让创新“花”结下产业“果”的生动改革实践。

 

 
 

中试难题新解法

 
 
 
 
 

9月16日早上,台风“贝碧嘉”带来的风雨仍在持续。尽管还在小长假,但浙江塑盟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健依旧没闲着。在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2号车间,他登上设备梯,仔细查看蒸馏釜。过去一年,无论风雨,黄健每天都会守在他的“试验田”。

 

塑盟特新材料是首批入驻该基地的企业之一。经过中试放大,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产品年产量已从不到1吨增加到30吨。“这一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但此前我们一直因为没法量产而发愁。”黄健说。

 

聚酰亚胺树脂被业内称为“黄金塑料”,之前一直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公司规划建一个年产千吨级的聚酰亚胺树脂工厂,前提是必须过中试这一关。”黄健解释道,只有通过中试验证,得到中试放大的配方和工艺数据,才能确保项目设计、建设、试车、生产等工序的顺利实施,“企业自己搭建平台完成中试太难了,光资金就至少得投入上亿元。”

 

难的不只是巨额投入。中试车间相当于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受到场地安全、环保等诸多因素限制:必须在化工园区进行,同时配备动力车间、危化品库房、污水处理厂等公用工程设施……“这些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几乎无解。”黄健说。

 

2020年,上虞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启动建设。2022年,占地204.7亩的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国内新材料领域首个市场化运营的中试平台。其间,黄健的“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的工业化”项目在上虞“娥江英才”计划创业大赛的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基地入场券,这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我们筛选、研究的中试项目已有上百个。”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涵介绍,随着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全国各地的新材料项目人才纷至沓来。截至今年8月底,基地已立项31个,正式签约入驻15个,成功孵化一批产业化项目,其中多个项目的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

 

 
 

产业发展新路径

 
 
 
 
 

中试既非生产环节,也不同于一般科研,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上虞的创新之举,不仅解开了创新成果转化的难题,也打通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点。

 

新材料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40多年发展,目前上虞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拥有规上新材料企业146家,其中上市企业15家。去年,上虞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如何进一步通过新材料的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塑造发展新动能?上虞给出了自己的路径:聚焦半导体关键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和氟化材料领域,构建“研发、转化、制造、检测、应用”全产业链。而要打通全产业链,“转化”是关键突破口。

 

为让中试平台既“接得住、留得住”好项目,2021年,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制定出台全国首个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以制度刚性推动专业高效运行。方案明确入驻、审批、建设、退出等规范流程,由基地统一解决排污权、能耗等要素指标,创设“拎包入驻”新场景。

 

基地将传统的19项审批流程精减为8项,缩短了项目入园审批时间,并采取“一站式会审”极大提高入驻基地中试项目的审批效率。一般情况下,企业落地中试项目需要15至18个月,但在该基地只需三四个月。

 

另外,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基地最大限度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建设管理服务区、中试运营区、物流仓储区和动力配套区,完善提供硬件配套。同时,由30多位专家领衔的中试专家联盟为入驻项目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

 

去年,该基地成为绍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试点标志性项目。

 

 
 

创新转化新生态

 
 
 
 
 

近日,浙江湃氪新材料有限公司双喜临门。“中试项目聚合工段顺利开工,而且拿到了绍兴首份中试保险。”9月11日,基地11号车间前,公司总经理吴健手握开工礼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湃氪新材料成立于2021年,其研发的特种热塑性高分子聚醚酮酮(PEKK)此前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眼下产品进入中试阶段,面临较大资金压力。“中试成本高、风险高。”吴健感慨地说,有了这份中试保险,他有更多迎难而上的底气。

 

光有中试平台并不能完全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为推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上虞构筑政府搭台、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圈”,推动形成多主体共建成果转化模式。

 

推出中试保险,正是基地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协同发展的一个创新举措。“作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的改革试点项目,中试保险是完善资本链的一个实质举措。”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蒋金祥介绍,更多创新举措将助力中试基地做大做强,为科研项目产业化提供强劲动力。

 

年初,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要布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特殊场景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到2025年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五个以上。

 

“具体结合到绍兴市,像化工、纺织等这样的流程型制造业对研发生产过程连续性要求高,急需建设面向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中试平台,满足全链条服务的需求。”绍兴市委科创办秘书处处长王表认为,上虞探索中试新路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良好的“创新生态圈”让上虞新材料产业喜报频传。8月,玮博杰生物材料(浙江)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项目已经开工。“公司研发的新型生物基材料不到一年就在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完成了中试。有了中试成果认证,公司才能顺利拿地。”公司创始人王钢说,项目产业化近在眼前。

 

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花”落地成为产业“果”,上虞新材料产业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收获和发展。

 

来源 | 绍兴日报

编辑 | 詹志平

✎审核 | 韩婕

   
                                     

 

首页    最新动态    新闻资讯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填平科研成果转化“鸿沟”
2024-09-24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