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临平经开区如何让老树“发新枝” 新树“扎深根”?
11月14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举行专题学习研讨会。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重要工业平台,刚过而立之年的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临平经开区”)选择从“新”出发——以新型工业化战略为指导,积极布局细分领域的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创新研发成为产业“燃料”,让先进技术化作经济“引擎”,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新能动能。
向高攀登,向新而行,临平经开区打响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发令枪”,透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一个个鲜活场景,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内生动力临平经开区内不断涌现。

滋养“老树”发新枝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对于临平经开区来说,传统制造业家底厚实,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
如何以传统产业作为基本盘,推动 “老树”发新枝,使之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俯瞰临平经开区
在临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永忠看来,未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下催生的服务型制造将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向高端化去延伸的时候,是会向着‘微笑曲线’的两头去发展的,一方面是注重前端设计,推动‘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模式,另一方面就是延伸发展后端服务,顺应服务化发展的趋势,以‘制造+服务’实现价值链提升。”
“这样的转变,是全球产业链发生结构性转变的结果,制造业正由‘生产为中心’加速向‘服务为中心’跃迁,服务收入成为制造业的‘第二增长曲线’。”王永忠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是对传统产业从有到优的重塑过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是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关键。
西奥电梯就是代表之一。近年来,西奥电梯通过数字化改造,以“服务+制造”向用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卖电梯硬件向卖安全智能楼宇交通方案转变。数据是最好的佐证:过去三年,全国电梯制造行业销售收入持续负增长,但西奥电梯业绩却连年攀升,其中服务收入占比更是超过40%。

铁流股份
铁流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如此。从传统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的“以产定销”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小规模、定制化、高附加值的“以销定产”服务导向型经营方式,是铁流公司如今始终保持行业领先的一大“秘诀”。
在临平经开区,越来越多的服务型制造企业积极涌现:比如老板电器,由厨电生产商转变为“烹饪全链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西子智能成为一个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维保、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系统解决方案集成企业……临平区也在去年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区域。
浇灌“新芽”成大树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眼下,在临平经开区,科技创新正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越来越多实验室的“样品”,正在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市场里的商品。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天荷路21号,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机器轰隆作响,穿着防尘洁净服的工作人员在操作台面板下达指令。一个个结构件通过清洗、贴膜、组装、测试等步骤,最后出货成为一套AR光学引擎模组,这是一款AR(增强现实)近眼显示眼镜的核心组件,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汀光学”)自主研发的产品。
别看它长得像普通的眼镜,听障人士戴上这副眼镜,可以将对面人的话直接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在镜片上,让眼镜成为他们的“另一种耳朵”,实现“看见”声音。同时,它还带有“同声传译”功能——只要选定语种,谈话内容将自动翻译成该语种文字,实时在镜片上显示。
“这款高科技AR近眼显示眼镜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智慧安保、智慧工业、国防安全、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科汀光学研发光学工程师朱宇杰介绍,该款眼镜在体积、重量、视场角、亮度、光效等方面的技术指标,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而光路转折压缩技术更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只是AR眼镜赛道,当下,人工智能正引领各行业革新潮流,杭州德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适生物”)就抓住了这股浪潮,在AI技术的加持下,自主创新研发出一套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诊断设备。
“我们现在引入了AI技术,输入足够多数量的正常染色体样本让它不停学习,最后AI会告诉我们哪条染色体可能是异常的。”德适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设备可以快速精准辅助诊断4000多种染色体遗传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临床报告出具时间可由原来的约30天缩短至4天,人耗降低为传统检测技术的七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在这里瞄准未来产业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有一群创业者在奋斗。这样的创业生态,能互相激发出更多发明创造。”临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临平经开区范围内共有工信部“单打冠军”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浙江省“隐形冠军”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3家。“这些企业主要涉及高端装备、新材料、医疗器械等行业领域,已成为临平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让科技创新的土壤更肥沃
不论是滋养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还是浇灌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土壤滋养。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临平经开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临平经开区的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唯有和产业强耦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临平经开区创业创新局局长陈嬿说。

“红丰创新带”
近年来,临平经开区不断“沤肥”科技创新的土壤:先后打造了全省唯一的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和首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立了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浙大装备制造研究院、浙大基础医院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载体,形成了超45万平方米的“红丰创新带”产业空间等。据统计,临平经开区近两年各类科技成果均呈现出同比70%的增速发展。仅2023年,临平经开区就新增13家省级研发中心、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
如何用好这些创新载体和平台为产业赋能,临平经开区不断在探索,与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的合作就是一次尝试。
“比如在医院里,医生护士可以接触和感知到新技术、新疗法和新需求,但他们通常缺乏产业化的能力,而我们有资金,也有产业化的能力。”陈嬿举了一个碘伏棉棒的例子,“最初就是护士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觉得拿普通棉棒去蘸碘伏比较麻烦、效率也低,就想能不能直接在棉棒中加入碘伏,如今这个小小的棉棒,成为了产值超10亿的大生意。”

上海技术交易所生物医药专板杭州中心落地临平经开区
此外,临平经开区还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去破题。今年9月,临平经开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成立了专注于生物医药板块的杭州分中心,推动临平经开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技术交易互联互通,打通原始创新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引领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从省级开发区到国家级开发区,从最初的传统工业园区到如今的“千亿级”现代化产业新城,从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到升级走向健康医疗、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临平经开区手握的“王牌”,以其强劲的内生动力发挥着强引擎作用。
科技创新,不仅引领着临平经开区实现“弯道超车”,也是当下发展的强劲原动力,以此为锚,高质量发展正在跑出“加速度”。未来已来,临平经开区正阔步迈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