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智造新城:勇挑工业主战场使命担当

全年荣获国家级荣誉15项,省级荣誉39项,“十条军规”正面典型通报等市级荣誉共计34项……岁末年初,盘点2024年我市工业主战场衢州智造新城取得的荣誉,让人备感振奋。
这一年,衢州智造新城在国家高新区排名进至94名,上榜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国化工园区排名第15名,连续七年上榜全国化工园区30强。园区迎来全市首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主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家,同比增长84%。

2024年,衢州智造新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衢州市委全会部署,锚定“三个再” “五个更”目标,践行“当先锋、走前列”,对标对表衢州市委“10+2”重点工作,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以“五链”融合为抓手,锚定目标、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精准发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回眸2024年衢州,智造新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28.8亿元,占全市54%;规上工业增加值368.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衢州市56%;固定资产投资252.03亿元,同比增长12.51%,其中制造业投资203.9亿元,占衢州市54.1%。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88.62亿元,同比增长8.95%,占衢州市62.2%,其中出口279.76亿元,同比增长18.83%,占衢州市51.9%。全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2.08亿元,同比增长24.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充分体现了工业“主战场、主平台、主引擎”的使命担当。
衢州智造新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衢州智造新城“抓项目、拼经济、争发展”,在招商引资、培大育强、项目推进、转型升级、人才科技、企业服务、营商环境、国企改革等方面齐头并进、奋勇争先。
上月20日,杭州宏景智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宏景智驾)衢州总部落地智造新城。作为全栈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服务商,宏景智驾具备全栈自动驾驶软件算法和完整的系统集成及硬件设计量产能力,可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高性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该公司已与比亚迪、江淮、合众、上汽、长城、奇瑞等原始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其自动驾驶系统应用于30多款车型,乘用车前装量产规模累计超百万台。

先导先进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园项目
这是衢州智造新城招商引资再突破的最新成果。2024年衢州智造新城聚焦质效抓招商,全年共招引项目100个,协议总投资899.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25.55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3个,50~100亿元项目2个,10~50亿元项目16个,实际到位外资7211万美元,同比增长239.5%。紧盯链主抓招商,构建“项目+总部”“企业+上市”招引模式,签约全意科技、先导医疗、先导CMOS等承诺总部搬迁、未来上市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535亿元,占签约项目投资额60%。创新打法抓招商,形成“以投促引、以引促投、以退保投”基金招商新路径。通过基金招商方式,全年落地项目48个,协议投资额714.72亿元,占当年签约项目投资额的80%。
衢州吉利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衢州创柔超薄柔性玻璃项目点火投产,先导科技集团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工业主战场的生机与活力来自项目,从东港到高新,从企业到平台,一大批产业项目加速推进。2024年新开工项目52个、新投产项目24个、新入库项目177个,带动固投出数83.5亿元。此外,还为32个项目配套租赁厂房18.7万平方米,带动固投约30亿元。12个省“千项万亿”项目、5个省集中开工项目、113个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均超100%。

创柔超薄柔性玻璃项目
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新一轮竞争比拼的是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一年来,衢州智造新城培大育强精准发力,新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国家级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主板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升规企业,形成雁阵梯队、展翅高飞。改革创新成果丰硕,省级科学技术奖获奖5个,巨化再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认定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9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2024年1~11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514.1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71%;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98.68亿元,同比增长49.9%。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家。平台建设提质升级,衢州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获评全省首批示范型数字经济产业园。综保区(一期)启动区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已启动向上申报流程。衢饶示范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越是面对压力与挑战,越要改革突破。2024年衢州智造新城全力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搭建工业集团“城投+产投+创投”公司架构模式,积极培育科技板块业务,资产总额突破1750亿元。在衢州市率先实现AAA主体信用评级,相关经验做法被列入“十条军规”正面典型通报。实控衢州发展,实现衢州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产业投资做优做强,突出国资的牵引、带动作用,完成股权基金投资58.16亿元,其中,基金投资27.65亿元,带动民间资本投资80亿元。产城融合提能增效,聚焦“强配套、提品质”,完成投资43亿元,同比增长320%。建成数智科创园、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建成工业邻里中心10余个。

衢州吉利“三电”及储能系统智能制造工厂
“服务贴心为企业,有求必应促发展”“尽职尽责暖人心、严谨高效办实事”“尽心不留余地,服务无可挑剔”……2024年底,衢州智造新城高新企业社区一周内收到浙江正和硅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拓烯光学新材料有限公司和衢州三时纪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三面锦旗。
新一轮的竞争比拼,营商环境是制胜的关键。一年来,衢州智造新城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持续擦亮最优营商环境“金名片”。政务服务增值扩面,衢州智造新城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综合受理、项目服务、法治服务、金融服务、诉求服务等10大服务板块,各部门派人员入驻并实体化运行,动态更新增值服务清单达124项。5个企业社区与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联动,为企业开展“家门口”的增值服务,累计受理各类事项11万余件,“企呼我应”有效处置率99%。企业服务精准高效,成立衢州智造新城首支“水电气热环”红色领航先锋联合服务队,由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业务骨干组成,服务面向高新片区所有企业,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电力、蒸汽、工业用水和污水处理等化工生产基础要素的保障工作。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做到“服务在一线”,帮扶指导9家企业获得省级奖励资金4077万元,“打造家门口的企业服务中心”做法案例被评为“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产城融合扩容提速,让企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谋划白沙片区产城融合,工业经济总部完成方案设计。东港凤凰青年城提档升级,衢州智造新城实验学校2024年9月正式开学,衢江区中医院智造新城院区投运,新建职工公寓项目总形象进度80%。

衢州智造新城“打造家门口的企业服务中心”做法案例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人才是“五链”融合的关键一环,串起产学研,事关发展后劲。2024年智造新城创新活力迸发,聚强人才队伍,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11人,国家级、省级海外重点人才工程到岗3人,浙江工匠、浙派工匠入选8人,新引进市外员工7739人,新引进青年大学生7037人,其中青年博士35人、青年硕士622人;审核2023年度高层次人才津贴及奖励人数达1462人次,总金额达2238万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层次人才项目新签约落地28个,再创新高。全年新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数175家、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64家。2024年,智造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7.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65.8%、开展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比重86.8%。建强创新平台,共建设中南高科、泛半导体小微园、慧谷科创园等创新孵化平台21个,衢州绿发科创孵化器和衢江万洋众创空间分别获批2024年度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备案众创空间,氟硅钴、空气动力两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连续三年绩效评价考核列为优秀。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孵化基地建成运营,浙大中试基地二期年底建成,智邦先进固态电池研究院开工建设。
新的一年,衢州智造新城将大抓招商、大干项目、大兴园区,为衢州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再立新功:
重点聚焦“七个更”即聚焦“开局更拼”,确保首季开门红;聚焦“质效更强”,紧抓项目推进;聚焦“能级更高”,紧抓改革赋能;聚焦“韧性更足”,紧抓主体培育;聚焦“环境更优”,紧抓平台建设;聚焦“底色更亮”,紧抓安全稳定;聚焦“担当更硬”,打造智造铁军。
招引项目“实之又实”、在建项目“能快则快”,持续跑出高质量项目建设“加速度”。做强做大“5+X”主导产业,重点围绕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技术链,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串”的滚雪球效应。谋划布局“十五五”未来产业,大力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链,探索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产业。创新机制抓招商,不断优化“产业基金+资本招商”模式,深化“以投促引、以引促投、以退保投”“项目+总部”“企业+上市”等招引模式,与46家基金及中介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专业团队抓招商,组建专业招商公司。突出开放创新,组建专业外商服务中心、驻外招商联络处等,打好外资招商“主动仗”。

先导先进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园项目
通过“加快开放、深化改革、提升服务”三大举措,塑造改革发展新优势、新动能。高标准、高效率推进衢州综保区建设,加快衢饶示范区建设及项目招引。加快外贸主体培育,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再上新台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工业集团转型,加快子公司AA+评级。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提升市场化水平,加大融资和投资力度。强化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确保24小时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运行。积极争取更多全国示范案例,推动园区成为相关改革试点。
通过“人才科创、培大育强、助企上市”三大策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实现人才集聚、企业壮大和资本市场突破。攻坚人才科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确保浙大中试基地(二期)竣工验收。实施省“尖兵”“领雁”项目、市科技攻关项目,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上新台阶。攻坚培大育强,做大“链主”,支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扩产增效,不断释放引领示范能力,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做强“链条”,梯度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上市进程。

浙大“两院”中试基地
通过“要素保障、产城融合、产业平台”三大提升,实现空间优化、设施完善、配套完备的全局优化。狠抓要素保障,前瞻谋划未来发展空间。主动靠前,谋划储备新项目。加速产城融合,立足市区一体,加速推动工业经济总部、文化教育、人才公寓等项目落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星级园区创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样板。建强产业平台,全力推进小微园“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运营管理。推进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省级考核争先创优,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高地。
2025年是衢州建市40周年,工业主战场肩负光荣使命。智造新城将坚持招大引强,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坚持培大育强,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坚持能级提升,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胸怀大局、奋勇担当、勇毅前行,全力推动园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再写新篇章,为我市工业“十五五”开局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