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绿能革命”

在全球积极推进能源转型与我国坚定践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石化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鱼山岛位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拥有我国首个离岸型石化基地,同时也是全球规模领先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其发展路径极具研究价值,为探索海洋特色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鱼山绿色石化基地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借助“减油增化”战略、循环经济模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为舟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产业定位与战略担当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是国家重点规划布局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承载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高端化工品自给率的重任,在国家石化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项目——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炼油、乙烯、芳烃产能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实力。
该基地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1
在国家战略层面

有效缓解了我国乙烯、PX等关键化工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极大地改变了相关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关键化工原料供应上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
在运营机制创新方面

二是在运营机制创新方面,作为国内首个民营控股的大型炼化项目,其灵活高效的民营机制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市场竞争,推动了行业创新与效率提升。
3
在产业布局模式上

依托海岛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安全环保的产业布局。通过黄泽山—鱼山原油管道等海底管道设施,保障了原料的稳定供应,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减油增化”:迈向高端化的关键战略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正大力推进“减油增化”战略,这是其实现产业高端化转型的核心路径。该战略旨在减少低附加值油品的产出,增加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的比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基地在战略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装置优化方面,建设浆态床渣油加氢等先进装置,大幅提高重油转化效率,为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供更多优质原料。在产品升级方面,紧密聚焦国家新材料短板目录,积极研发电子化学品、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高端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提升我国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的自主供应能力。在产业链延伸方面,积极向下游精细化工拓展,与霍尼韦尔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催化剂项目,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在精细化工领域的竞争力,完善产业链布局。
绿色低碳:贯穿产业发展的底色
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鱼山绿色石化基地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生产全生命周期。基地环保执行的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标准,彰显其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力度。在碳减排技术应用上,基地积极采用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封存,减少碳排放;同时利用LNG冷能发电,建成新奥项目,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方面,基地构建“炼化—化纤—纺织”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展废催化剂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在清洁能源替代方面,配套建设渔光互补项目,探索绿电制氢耦合石化生产,逐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这些绿色低碳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舟山PM2.5浓度保持在1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共建新材料研发中心,共同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中心重点攻关高性能树脂、特种纤维、绿色工艺三大领域。在高性能树脂领域,ABS、PMMA等装置投产后将提升我国高性能树脂的产能和技术水平。在特种纤维领域,成功突破对位芳纶、碳纤维原丝等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持。在绿色工艺领域,积极开发新型催化体系,降低生产过程中能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岱山县政府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立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关键平台,加速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学院,为定向培养技术人才、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完整的创新链条,为鱼山绿色石化基地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升级:溢出效应与挑战并存


区域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带动效应。在产业链重构方面,岱山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卓然集成等8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装备制造、维保服务等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岱山县常住人口从2017年的18.19万增至2024年的21.51万。人口增加、商业住房需求激增,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在港口联动发展方面,通过原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强化与宁波舟山港的协同合作,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了港口经济的发展,使舟山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前行路上:不容忽视的挑战与应对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在环保方面,尽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但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仍需持续优化VOCs治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才方面,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仍存在人才短板问题。为此需要大力加强本地高校石化专业建设,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精专人才,同时也要完善人才安居政策,吸引、留住人才。在产业链安全方面,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有待提高,对国外设备的依赖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培育本土供应链,提高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模式带给舟山
制造业的深刻启示


区域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的成功实践为我市海洋特色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首先要坚持高端定位,紧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避免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以国家对能源安全和高端化工品自给率的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集中各方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撑、市场需求牵引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
最后,要实现绿色智能融合发展,将数字化、低碳化贯穿全产业链。如积极探索“5G + 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持续推进绿色发展,降低碳排放,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科学布局,能够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该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需在“双碳”目标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拓展碳金融工具应用,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规则对接,提升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探索不仅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全国石化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海岛样板”,为传统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舟山日报
✎编辑 | 詹志平
✎审核 | 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