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开发区:为何“越跑越快”


提到绍兴嵊州,“越剧”“小吃”“诗意”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
实际上,这座被外界定义为“人文底蕴”“烟火气息”的城市,正以“新能源范”十足的姿态刷新认知:一年供应58万个电池包,2分钟压铸成型一体化车身,年产2200万套智能控制零部件……
这是“嵊州制造”的速度,也是嵊州的另一面:创新而进取。
当这些以时间丈量的制造效率遇见2025比亚迪美洲商务大会系列活动,让嵊州新能源产业按下加速键。
嵊州为何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关注与青睐?这背后,实则蕴含着多方面的原因。

招商引资“磁力”何来?

“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多地陆续作出反应——浙江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不难发现,制造业的实力几何,是城市发展的新维度。对于嵊州来说,如何通过招引,为城市经济注入可持续增长动能?
这几天,在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化工园区内,建设者正为绍兴市鸿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一期项目投产做最后准备。“目前,土建进度完成95%,设备安装完成70%,预计6月完成设备安装,今年年底进行投产。投产后预计年产4万吨。”公司总经理张帆坦言,“选择嵊州并非偶然。我们考察过5省8地,最终选定嵊州,看中的是这里产业优势:物流成本较中西部降低40%,化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让项目提前半年启动。”

绍兴市鸿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供图
在绍兴市相关负责人看来,嵊州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优质企业入驻,不仅仅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长三角经济区,更在于当地通过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了一个既能促进企业间深度合作,又能激发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圈。这种“筑巢引凤”的策略,让已落户的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红利。
池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带动一批”的良性循环,形成集群效应,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
自2023年起,嵊州市聚焦整车、特色关键零部件、电池等重点方向开展招商引资,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3个,总投资845.37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95.4亿元。

产业集群“引力”何在?

在位于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的海威汽车工厂随处可见,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及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车间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2024年,我们产值突破11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51%。”海威股份副总裁章汉明表示,“这样的增速得益于嵊州新能源产业平台,一有需求就能‘找得着、叫得应、送得快’。”
产业链条聚“势”成群,嵊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链式生长”迈向“集群生态”。仅海威汽车一家企业,在绍兴供应商覆盖模具开发、物流包装等关键工序配套率达30%。

浙江海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汪菁璐 摄
嵊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嵊州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早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并积累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成为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嵊州市市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26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38家,新能源产业平台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相关产品年产值近500亿元。
如今,打开嵊州的汽车产业地图,聚“链”成群的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加快形成发展合力,为当地汽车产品走向广阔市场提供强大支撑。
产业集群的背后是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海威汽车突破性实现‘一次压铸成型即达标’的工艺革命,制作时间从40-50分钟直接缩短至2分钟,一体化底盘良品率从行业平均的70%跃升至82%-85%,一体化车身良品率更达95%。”章汉明表示,“这项曾专属于百万级豪车的底盘技术,如今已规模化应用在主流车型中,助力‘高端技术平民化’。”
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兵表示,嵊州正以嵊州经济开发区现有新能源产业链为基础,系统布局发展创新侧、制造侧和应用侧“三侧”,重点打造新能源电池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氢能装备、数字能源装备、其他清洁能源装备五大产业,形成“三侧五业”的新能源装备产业体系。

营商环境“贴心”何在?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无需不扰、随叫随到”“以‘优’解‘忧’”……暮春时节的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益萍的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近七日已走访十余处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
“进场地块内水渠排水是否解决?”“员工需求缺口几人”在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生产线旁,胡益萍和团队成员对照问题清单逐项核查。开年以来,这样带着解决方案的“下沉式服务”已成常态。胡益萍对此深有感触:“服务质效直接关系营商环境口碑,我们要做企业的‘气象站’,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

嵊州市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 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供图
作为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布局的关键落子,嵊州不仅将服务企业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更持续创新政策举措,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畅通资金、技术等良性循环,为入驻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时项目需新建110千伏双回路电线、新设变电站,因要横跨杭绍台高铁、常台高速,按规定需由市级部门提交、省级部门审批,一般需要2年时间。在市领导牵头下,迅速成立了以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为主的多部门协同专班,提前与上级部门对接,和我们共同做方案、全程陪跑代办,最终用8个月时间抢在项目设备安装调试前完成供电保障。”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谈及政府支持,满怀感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嵊州产业专班始终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嵊州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助力比亚迪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
如今,“有问题,找专班”已成为嵊州企业的共识。针对新能源装备产业,当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组建“百亿产业基金”,用于股权投资。同步打响“嵊利办”“馨服务”政务服务品牌,通过审批流程再造、法治环境优化、市场秩序规范,系统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嵊州“最多跑一次”改革满意率攀升至99.5%。
章汉明触动颇多:“我们海威二期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不到一个月,再次刷新了我对‘嵊州速度’的认知。”
4月24日至28日,目光聚焦嵊州。此刻,“新能源制造”正以更快的步伐“越跑越快”。
✎来源 | 新华网客户端
✎编辑 | 詹志平
✎审核 | 韩婕